纳斯卡大洋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俯冲的直接结果,这遵循了经典的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形成机制。其岩浆活动规律与该俯冲过程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下是详细的形成机制和岩浆活动规律:
核心机制:纳斯卡板块的俯冲
板块汇聚与俯冲: 纳斯卡板块(大洋板块)与南美板块(大陆板块)在秘鲁-智利海沟处汇聚。由于大洋板块密度大于大陆板块,它向下弯曲,
俯冲到南美板块之下。
脱水反应: 随着俯冲的纳斯卡板块下沉到地幔深处(通常深度超过80-100公里),其上部携带的含水矿物(如角闪石、绿泥石、蛇纹石等)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变得不稳定,发生
脱水反应,释放出大量的水和其他挥发性流体。
地幔楔熔融: 这些富含水和其他流体的物质向上渗透进入上覆的
地幔楔(南美板块下方的地幔楔形区域)。水的加入显著降低了地幔橄榄岩的熔点(降低熔点效应),导致地幔楔发生
部分熔融。
岩浆生成与上升: 部分熔融产生的
岩浆(初始成分主要为玄武质)比周围的地幔岩石密度小,因此开始
向上迁移。
岩浆演化与火山喷发: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
- 同化混染: 可能同化部分大陆地壳物质。
- 结晶分异: 在岩浆房内停留时,较重的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结晶沉降,改变岩浆成分。
- 最终,岩浆到达地表或近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塑造了安第斯火山带。
纳斯卡俯冲引发的岩浆活动规律:
火山链平行于海沟: 火山活动主要集中形成一条与秘鲁-智利海沟大致平行的狭长火山链,位于海沟
内侧(陆侧)约100-300公里处。这个距离对应于俯冲板块达到引发地幔楔熔融所需深度(约100-150公里)的水平投影位置,称为
火山弧前缘。
岩浆成分的规律性变化:- 主控成分 - 安山岩: 安第斯火山带以安山岩喷发为主,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这与俯冲带流体(特别是水)的加入密切相关。水不仅促进熔融,还导致岩浆中二氧化硅(SiO₂)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中性的安山质岩浆。
- 从海沟向内陆的成分变化:
- 靠近海沟(火山弧前缘): 岩浆更偏向玄武质(SiO₂含量较低)。这些岩浆源自地幔楔熔融后上升演化较少,或受俯冲沉积物熔融影响较小。
- 远离海沟(向大陆内部): 岩浆成分趋向更富硅(SiO₂更高),出现更多的英安岩和流纹岩(酸性岩浆)。这主要是由于:
- 地壳厚度增加: 安第斯山脉本身地壳极厚(可达70公里以上)。岩浆在穿越厚大陆地壳上升过程中,有更长的滞留时间和更充分的机会进行结晶分异(分离出铁镁质矿物,使残余岩浆富硅)和同化混染(熔融富硅地壳物质)。
- 俯冲沉积物贡献: 俯冲的纳斯卡板块顶部携带的大洋沉积物在更深部(>150公里)也可能发生熔融或脱水,产生富硅、富钾的熔体或流体,加入上覆地幔楔熔融系统或上升的岩浆中,尤其在离海沟较远(对应俯冲板片更深)的区域影响更大。
- 钾含量(K₂O)向内陆递增: 火山岩中的钾(K₂O)含量通常随着与海沟距离的增加而系统性升高。这被称为K-h关系。原因包括:
- 俯冲板片下沉更深时,其释放的流体或熔体可能携带更多来自深部或沉积物的不相容元素(如钾)。
- 岩浆在穿越更厚的大陆地壳上升时,同化混染作用增强,混入更多富钾的地壳物质(如古老的花岗岩或沉积岩)。
火山活动的分段性: 安第斯火山带并非连续均匀分布,而是呈现明显的分段性,存在火山活动强烈区(如南秘鲁-北智利、南智利)和火山活动沉寂区(如秘鲁南海岸、智利中北部)。这种分段性主要受控于:
- 俯冲角度变化: 俯冲角度(板片下沉的倾角)沿走向变化显著。角度较陡的地方(如智利南部),火山链较窄;角度较缓的地方(如秘鲁北部、智利北部),火山链较宽,甚至出现火山空白区(因板片俯冲太浅,未能达到引发地幔楔熔融的深度)。纳斯卡板块在南纬30°左右存在一个明显的俯冲角度转折。
- 板块汇聚速率和方向: 影响俯冲的应力和热状态。
- 大陆边缘基底构造和地壳性质差异: 如古老地块的存在、先存断裂带等,影响岩浆上升通道和地壳响应。
- 板片撕裂或窗: 可能存在板片的撕裂或局部缺失(板片窗),导致岩浆源区变化。
火山喷发类型: 由于岩浆普遍富含硅和挥发分(水、二氧化碳等),且上升过程中常经历复杂演化,安第斯火山喷发常具有
爆炸性,形成大量的火山灰、浮岩和火山碎屑流,塑造了典型的层状火山(成层火山)地貌。熔岩流相对较少且粘稠。
伴随的地质现象: 俯冲过程不仅产生火山活动,还导致:
- 强烈的地震活动: 浅源地震(发生在俯冲界面附近)、中源地震(发生在俯冲板片内部)、甚至深源地震(>300公里,证明板片俯冲很深)。
- 造山运动: 板块汇聚挤压导致南美大陆边缘强烈变形、抬升,形成雄伟的安第斯山脉。
- 成矿作用: 与岩浆活动相关的热液系统是形成世界级斑岩铜矿(如智利、秘鲁的巨型铜矿)和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的关键。
总结:
安第斯山脉火山带是纳斯卡大洋板块向南美大陆板块俯冲的典型产物。俯冲板片脱水引发上覆地幔楔熔融是岩浆生成的起点。岩浆活动在空间上平行于海沟分布,形成火山弧;在成分上以安山岩为主,并表现出从海沟向内陆SiO₂和K₂O含量增加的系统性变化规律;火山带整体呈现明显的分段性特征。这些规律深刻反映了俯冲角度、俯冲深度、地壳厚度、岩浆演化过程(分异、混染)以及俯冲板片本身性质(如沉积物)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作用。理解这些机制和规律对于认识安第斯的地质演化、火山灾害评估和矿产资源勘探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