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中国丧葬服务网

古人也爱吃香椿?古籍里藏着关于它的趣味记载和文化故事

2025-10-12 16:36:04 浏览次数:2
详细信息

一、源远流长的食用史

《山海经》的古老踪迹
虽未直接提及“香椿”,但《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成侯之山,其上多櫄(chūn)木”,学者考证“櫄木”即香椿。可见其名早见于先秦典籍。

唐代的“食疗明星”
孙思邈《千金食治》称香椿“性温无毒,止泄精尿血”,将其纳入药膳体系。孟诜《食疗本草》更明确记录:“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可取东引细根一大握洗之,以水一大升煮汁,分服。”可见其药用价值已被深入认知。

二、宋明时期的“椿趣”

苏轼的“椿寿”意象
宋代文人喜以香椿喻长寿。苏轼《春菜》诗云:“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其中“露芽”即香椿嫩芽。其弟苏辙更在《种园》中直言“手植天随菊,晨添苜蓿盘。丛椿郁蒙茸,嘉树挺高寒”,借椿树寄托高洁志趣。

《救荒本草》的救命菜
明代朱橚《救荒本草》详载香椿食用法:“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并提醒“多食令人神昏”。在饥荒年代,香椿成为重要的救急食材。

三、清代食俗与文化象征

康乾盛世的“贡椿”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春季“香椿芽拌面筋,乃寒食佳品”。山东蒙山香椿更成贡品,地方志载“每岁春时,驿骑驰送”。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赞香椿炒蛋为“素食之冠”。

“椿萱并茂”的文化密码
古人以“椿”代父、“萱”代母(如牟融《送徐浩》诗:“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赋予其长寿意象,故“椿庭”指父亲居所,“椿龄”为祝寿词。明代程登吉《幼学琼林》更将“椿萱并茂”列为经典成语。

四、古籍中的趣味食录 五、香椿里的民俗密码 结语:一片春芽里的千年滋味

从《诗经》时代“采蘩祁祁”的野菜采集,到明清宴席上的“椿芽拌鸡丝”;从庄子笔下八千岁一春秋的灵木,到百姓院中“摘椿待客”的烟火温情——香椿的嫩芽里,嚼得出四时更替的鲜香,也品得到中国人“食自然、顺天道”的生存智慧。如今当我们站在树下采摘紫红新芽时,指尖触碰的何尝不是一场穿越三千年的春日约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