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作为中国传统草药与染料植物,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不同朝代的典籍中记载丰富,应用形式亦随时代变迁而演变。以下按朝代梳理其足迹:
先秦至汉代:药用与染织的奠基
《尔雅》(先秦)
最早记载紫草,称其为“藐”,归入草类,描述其根可提取紫色染料。
《神农本草经》(东汉)
将紫草列为中品,载其“主心腹邪气,通九窍,利水道”,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奠定药用基础。
染织应用
汉代宫廷已用紫草染制“齐纨鲁缟”(高档丝织品),紫色象征尊贵,但染色工艺尚未成熟。
魏晋南北朝:药用深化与染色革新
《名医别录》(魏晋)
补充紫草“疗小儿疮疹”之功,拓展至儿科应用。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南朝)
记载紫草“生楚地”,强调其根“紫色深者佳”,并首次描述染色工艺:“以米泔浸一宿,揉取汁染紫”。
染色技术
北魏《齐民要术》详录紫草染色法,需以明矾(矾媒)为媒染剂,实现“紫不褪色”。
唐代:宫廷染紫与方剂集成
官制染料
唐代设“染署”专管染色,紫草为“四品以上官袍”的法定染料,《唐六典》载其采买制度。
孙思邈《千金方》
将紫草用于温病方剂,如“紫草汤”治热毒发斑,标志其“凉血透疹”功效定型。
《新修本草》(唐本草)
载紫草“生砀山山谷”,强调“苗似兰香,茎赤节青”,完善植物学特征。
宋元:药染并重与工艺精进
《证类本草》(宋代)
汇总前代记载,增补紫草治“痘疹热毒”案例,反映宋代天花流行时的应用。
染色巅峰
宋代“染院”以紫草染“绛纱袍”(三品官服),《天工开物》称其色“如霞赤而含紫”。
方剂创新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紫草散”,专治小儿痘疹,成为儿科经典方。
明清:药用扩展与染料衰落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代)
系统总结紫草:“活血凉血,利大肠,治斑疹痘毒”,并批判染色滥用:“今染家多伪以紫矿乱之”。
温病学派应用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以紫草配犀角、生地,治热入营血证,提升其在温病急救中的地位。
染料替代
明末西洋合成染料传入,紫草染色渐衰,转向民间草药方(如《验方新编》治烫伤方)。
近现代:药理研究与传承
科学化研究
20世纪发现紫草含
乙酰紫草素(抗炎)、
紫草宁(促伤口愈合),验证传统功效。
临床应用
现代用于
湿疹(紫草膏)、
烧烫伤(紫草油),并纳入《中国药典》标准。
文化保护
传统染色技艺(如日本“紫根染”)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紫草药用方入选非遗项目。
总结:紫草的双重轨迹
- 药用主线:从《本经》解毒→唐代透疹→明清温病→现代抗炎,始终围绕“凉血解毒”核心。
- 染色副线:汉代贵族象征→唐代官制→宋代工艺巅峰→明清被合成染料取代。
紫草的变迁史,实为中医药文化与社会技术互动的缩影:其药用价值历久弥新,而染色功能则随技术革新退场,体现了传统知识在时代更迭中的适应性传承。